深耕不辍,奋楫笃行,《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创新团队喜结硕果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育教学团队代表王树桐老师专访
近日,我院《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创新团队喜获第四届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植物保护”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国家级本科线下一流课程。该课程自学院1949年肇始起就开始设课,历经75年4代教师的接续努力,先后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线上SPOC、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团队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国家规划教材,迭代了3个版本,被50余所农林高校作为主讲教材。下面让我们走近团队负责人王树桐老师,跟随他的讲述体会本次大赛的感悟,领略我院优秀教师风采。
1、是什么促使您进行教学创新的,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是什么?
教学创新是时代进步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在信息获取渠道如此多元化的新时代,对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们来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频繁出现课上“低头族”、零互动、考前突击抱佛脚等突出问题促使我思考并进行教学创新。另外,因为我担任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主任,也教授创新创业课程,这使我接触到更多创新方面的培训,对教学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赛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教学创新,学生能真正从这门课上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植保力量。
2、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是什么?
团队创新实施了“四驱四融”,即通过“学科交叉融通、实训体验深化、创新服务育人、动态多元评价”四轮驱动和“思专、科教、产教、专创”四元融合的“四驱四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持续改进提升。
3、这次参赛主讲的课程有哪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呢?
首先,在内容方面,我非常重视在课堂中插入案例教学,依托教师团队在生产上积累的大量实践案例素材库,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们代入思考,使农病理论知识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运用;其次,在形式方面,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以互动为主,实行专创融合式教学,从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我在课堂上的角色更像“导演”——充分利用学习通等数字化工具将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设置农作物病害场景,通过分组研讨、PBL项目式教学等方式引导所有人思考,串联总结出防治方案,最后利用翻转课堂实现学习成果展示,这是我们在形式上的一系列创新。
4、您认为在教学创新上的难点是什么?
教学创新上的难点一个是思想方面,一个是能力方面。思想方面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甘当孺子牛的情怀,踏踏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比如在超星学习通上建设各种教学资源,建设知识图谱等。能力方面在于教师要实现终生学习,确保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在创新前沿。比如,现在生成式AI的运用,教师就必须先深入学习掌握,才能使其作为工具正确引进到日常教学中。
5、对于这次参赛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实际上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因为摸不清套路,前期的任务确实非常艰巨,包括申报书资料整理,创新成果报告和课堂教学视频等都打磨了许久,随着参赛平台的升高,也确实认识到一些差距,但这并不是不可跨越的。如果说教育比赛侧重于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我们的故事内容绝对是一大优势,我们的课程是国家一流课程,拥有75年的建设基础,其中的经验沉淀不言而喻;在讲故事技巧方面确实稍有欠缺,学无止境,相信经过这次的经验总结,我们团队的教学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我想这也是以赛促教的意义。
6、您在备赛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经历或感悟吗?有什么想对老师们说的吗?
这次比赛能够获得荣誉,离不开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倾情帮助,不论是团队成员将分配到的任务严格完成,不分日夜地细致打磨;还是非团队成员的老师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地响应,亦或是校、院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一次次地询问进度,提供专家帮助,所有的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比如,备赛过程中单是制作一个知识图谱,就是由团队5位老师分工协作,一点一点啃下来的,其中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往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再比如,学院班子成员在百忙之中利用了三个半天时间集体研讨,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建议,使我们这个汇报不断上层次上水平上高度。所以说,这个荣誉其实是我们团队、我们植保学院集体力量的结晶。
想对老师们说的是:要敢于去做。我们植保学院拥有优秀的课程基础,要抛弃畏难情绪,针对这个比赛,提前做好准备和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硬实力,我相信老师们在未来的比赛中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7、您对未来的课程建设规划是什么?
一是要继续加强资源建设,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源、教学案例、试题库等。另外就是继续完善知识图谱,将知识图谱的知识点与各种教学资源进一步关联起来。二是利用“农业植物病理学虚拟教研室”这个虚拟教研平台,与全国各兄弟院校的老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三是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