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生态植保”国际昆虫学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开幕式在我校举办,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3名外籍专家和学员,以及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共计200余人现场参加了活动,副校长赵邦宏教授出席仪式并致辞。
开幕上,赵邦宏教授代表我校对来宾们致以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正值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本次高峰论坛暨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农大分享“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成果,开展“一带一路”地区科技培训与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联盟正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倡议的生动写照。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继续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河北农大愿同各国学者一道,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农大力量;二是要持续产出合作成果,紧紧围绕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形成一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成果;三是要创新推动全面深化合作,在绿色生态、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强创新合作,强化有组织科研,为“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化提供助力。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张金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愿意借此机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基尔大学Stanislav N. Gorb教授、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Alfried Vogler教授、南京大学Norman MacLeod教授分别围绕昆虫多样性、昆虫分类、系统昆虫学等方面进行了发言,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白明研究员介绍了会议发起的缘由和内容。
我校副校长赵邦宏教授致辞
我院院长张金林教授致辞
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基尔大学Stanislav N. Gorb教授发言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Alfried Vogler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Norman MacLeod教授发言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白明研究员发言
据悉,昆虫是地球上进化最成功的类群,已知现存物种超过一百万种,占动物界的90%以上,占整个生物界物种总数的54%。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监测和评估的类群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发起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在全球构建100个以上标准样本点和标准化分析流程,揭示全球昆虫多样性格局和形成机制。此次高峰论坛暨培训班为期六天,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办,邀请德国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关总署等相关单位权威专家,在我校进行专题报告26场,旨在加强“生态植保”理念下昆虫形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科研学术交流,从形态、遗传、大数据分析三个角度对学员的标本采集、不同维度数据的分析、生物地理格局的发展、人工智能识别、运动力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培训,研讨制定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和智能昆虫监测系统的技术标准,建立“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和智能监测系统联盟,努力破除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生态难题,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